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考地理有效复习的基本策略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06-11 23:44:26


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效率。高考地理复习更是如此。那如何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有效性呢?针对这一问题,作为广州学大教育的老师,我提出并尝试高三地理“有效复习”。要实现有效复习,首先要制定有效复习策略。我就有效复习的三个基本策略,谈谈我的一点点认识。

一、有计划地复习

大家知道,按照系统论,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方向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落实方案;

第三阶段,检查、评估方案落实情况。

高三地理复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作好这项工作,当然也需要一个周密的、可行的复习计划。一般地,高考复习计划是以时间和复习内容为维度的双向细目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该细目表包括若干层次,主要有学年、学期、月、周和日复习计划。年、月、周的复习计划都要形成文字材料。

老师在做好并实施复习计划的同时要督促学生落实复习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有针对性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如实行“月考”制度以检测月计划完成情况。老师要提醒和督促学生搞好日复习计划。要求学生每天晚自习都要检查自己的日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建议学生入睡前对当天的复习内容进行“过目”(闭目思考),并确定第二天的复习计划。

师生都要建立专门的复习计划与落实情况记录手册。对于没能及时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及时进行补缺。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所谓“差生”就是知识缺陷的积累。如果我们能坚持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那我们一定能成为成绩良好,甚至优秀的学生。

制定学习计划,要因人而异。我们认为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与教师的复习计划相应的高考复习计划。在教学实际中,有的老师对此有异义,认为学生只需跟着老师“走”,而没有必要自己“独立走”。其理由是,由于精力和条件的限制,学生自己不可能去研究高考,因而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自己制定复习计划。但是,我们认为,在以能力考核为主体的新高考中,学生既要“拉车,又要看路”。所谓“看路”,就是指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有的学校设立自修室就是为了方便那些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

从复习要求的角度上看,老师和学生制定的复习计划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老师要兼顾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而学生主要是针对高考宏观层面的要求。

新高考的要求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要求包括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地理学科能力要求。新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与以前的不同了。最主要的变化有:变传统高考的“以知识立意为主”为“以能力立意为主”、变“依据大纲”为“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以及不再以知识点的覆盖度作为高考地理试题评价指标。地理学科的能力主要有十项。这些宏观层面上带有“方向性”要求,一定要解读、理解。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些要求,我们才会明确复习方向,才能把握解题思考的方向。对于微观层面的要求,特别是对一些知识点的深度与范围的要求,是不要求学生研究的。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学生既要认真落实老师的复习计划,又不能盲目地服从老师。如果一味只听老师讲、做老师布置的题,而自己不主动思考,那么学生有脑子里就会是“一堆材料”,而不会形成“框架”。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考地理“十项能力”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该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周密的复习计划。任一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整个复习的质量。

在制定复习计划时,要避免两种极端情况,一是不发过于重视题的练习数量,不要用“题海战术”应对新高考,二是不能盲目拔高,以所谓“能力”替代基础知识。新高考虽然“以能力立意为主”,但并不是不要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制定复习计划时,我们建议:第一,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复习,不要过于重视研究难题、偏题;第二,要重视知识的逐步积累,不靠突击,不死记硬背;第三,重视思维过程、解题方法与解题思想,不搞“题海战术”。

二、有重点地复习

突出重点就意味着放弃一般。因此,有重点地复习就必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主张,在复习中“有重点地复习”。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新高考试题命制有新的特点。一是新高考改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为“以能力立意”为主。二是新高考“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三是不再以知识点的覆盖度作为试题评价的指标。

“以能力立意为主”,即凸现“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这就意味着:一,教材只是我们复习的材料,而不再是考试的依据了,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材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的概念、理论与方法,教材内容本身已经不再属于考试的内容了。所以,复习时,要求我们做到:第一,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一般认为,新高考“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第二,一定要抓住教材的知识结构,搞清教材的知识联系。每一节课结束时,我们都要能建构基础知识的框架和体系。第三,学会运用教材中讲到的基本原理与教学中学到的基本方法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二,“以能力立意为主”,并不意味不要基础知识了,只是不再单纯地考查知识了。研究一下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每年都有4—8分的试题涉及地理分布,也就是说,尽管新高考是“能力立意为主”,但并不是说不考地理知识,甚至人们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地理知识,如矿产、城市的分布等,只是所占的比例很小而罢了。三,试题内容是开放的,而且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传统的“题海战术”以及猜题、押题已经不再适应新高考了。另外,我们要学会从给予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也是新高考的一项新的能力要求。

不再以知识点的覆盖度作为评价试题的指标,是新高考的另一重要特点。这意味着,在新高考中,试题命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某些“爱好”和灵感随意地研制试题,从而使得分数分配可能很不平衡。有的知识点,甚至单元或册,在近几年里可能就与高考题始终无缘。有的知识点则可能连续多年被考查,或者被集中考查。例如,有关“地壳运动”和“自然带”的内容连续几年未被涉及,而“太阳光照”、气候等内容,几乎年年都有。更有甚者是2002年的高考题中,有两幅图(丝绸之路图和中亚图)是出自初中地理的同一页。因此,仔细分析一下新高考试题的这一特点,我们有理由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然而,舍什么呢?这就要慎重了。我想,这类似于商业中的投资,有时风险系数可能与将来的回报成正相关。将来是否能得到理想的回报,则取决于投资者如何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向与势头。同样,我们要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就决定于我们能否把握高考试题命制人员的“个性”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在研究高考地理试题的同时,一定要研究高考试题命制小组的人员构及其个人的专业和思维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高考试题的走向。从2002年文综试题看,我们有理由推测地理命题小组中有一人是研究地图的,因为,在这份试题中,“等值线”所占的分数比较多。

总的讲,那些没有综合价值的内容一定不能作为复习的重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以我曾走访的一个老一辈中学教育专家的话作为结束语。其大意为:如果全面复习能考75分的话,那么敢于取舍,要么考95分,要么考55分。到底是95分,还是55分,那就看教师的“悟性”了(至今,我也没找到合适的语句来解释老先生所说的“悟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三、分层次把握教材

今年高考地理复习的内容比较多,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上、下册、(选修)一、二册和初中地理,共计8册。这么多内容,怎么复习呢?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整体到部分,由粗到细,分层次地把握教材。

第一层次的要求是,明确各个年级教材的基本要求(复习的基本目标)。如复习高一地理(必修)的基本目标就是掌握基本地理规律与原理;复习高二地理(选修一)的主要目标是强化我们的人文地理意识,学会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思考和分析问题;复习高三地理(选修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区域整治案例的研究,进一步强化对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认识,掌握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强化科学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复习初中地理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空间结构。

第二个层次的要求是,明确各个单元的“主线”。

第三个层次的要求是,以单元“主线”为轴,搞清各节中的基本地理规律、原理、地理现象与事实。我们以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大气》为例对如何分层次把握教材作一简要分析。

《大气》一单元共分七节。这七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搞清这个问题是第一层次的要求。实际上,这七节的内容是以大气物质和大气能量为线索的。

大气物质与能量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大气物质的变化是引起大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时能量的变化成为大气变化的主要矛盾。从各节的主要内容看,第2.1和2.7主要介绍大气物质及其所造成的大气现象,第2.2—2.6主要介绍大气能量以及大气能量运动所引起的大气过程和现象。

大气物质是大气在长期的地质时期演变形成的。同人的生命历史相比较,大气物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稳定不等于不变,只是其变化的速度很慢而罢了。同大气物质相比,大气能量是一个“活跃”的因素,因而关于大气能量变化过程及其后果的研究自然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就全球而言,大气能量的(多年平均)收支是平衡的。然而,大气能量在大气中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二个递减区的二个递增区。而在水平方向上,一方面由于太阳光照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另一方面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的差异,使得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能差异巨大,从而使得不同地方、不同高度的气压不同,最终导致不同地方的大气之间的相互交换,形成大气环流。大气的运动导致大汽水和热量的重新分配。水、热的重新分配过程,就是天气与气候的变化过程。在水、热重新分配过程中,如果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损害,则形成气象灾害。同样,在这过程中,如果大汽水、热状况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则形成大气环境问题。这就是第二单元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了这条主线,则“纲举目张”。

搞清各节的知识结构,掌握其重点内容是第二层次的要求。

第2.1节,概括介绍大气物质存在的状况,即“稳定”的部分。第2.7节概括介绍了其变化着的物质及其引起的后果。第2.1节有二个框题。第一个框题“大气的组成”直接介绍大气物质。要求我们掌握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现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份;二是现代大气形成、演变的过程;三是现代大气各成份的主要作用(功能)。第二个框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从字面上看,该框题是介绍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而实质上也是谈的大气物质,因为由于地球引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导致大气物质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低层大气密度大,成份复杂,高层的相对较小。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不同。由于不同高度上的大气的物质组成和数量不同,不同高度的大气层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理性质,并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形成一些新的物质(或物质存在状态)。从而使得不同高度的大气有不同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因而,要求我们掌握的主要问题有二个,一是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二是各个大气层,特别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2.7节,主要是介绍变化速度较快的三种大气物质成份及其产生的后果。

第2.2《大气的热力状况》要求搞清的基本问题有四个,一是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基本性质;二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几种削弱作用的作用原理;三是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四是全球热量平衡关系。

第2.3《大气的运动》要求搞清的基本问题有二个,一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二是空气水平运动的基本规律。这节的难点是根据海平面的等压线判断风向。在实际材料中,我们要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者的相互关系确定风向。这节的次难点是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的相互关系。

第2.4《全球性大气环流》要求我们重点掌握的问题,一是二种形式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理;二是能和认识和理解海陆分布、地形等下垫面因素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太阳辐射能的再分配。

在第2.5《常见天气系统》中,介绍了二个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我们在理解和掌握了锋面天气特征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征之后,要重点研究和掌握锋面气旋的天气特征。根据实际材料,分析锋面天气状况不令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因其能力含量较高,该问题一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

第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主要讲了二个问题,一是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二是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的理性较强,因而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以上三点是笔者在教学研究,特别是在学校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时形成的几点认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同时也请同行的各位老师和教研人员提出意见。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