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8-13 17:51:04


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希望家长们能够了解,掌握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喜欢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讲话, “把电视关上!”“写作业去!”……一会儿一个命令,搞得孩子乐趣全无。更要命的是,这些父母还以为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其实,这是一种专制。这是一种粗暴的态度,采用单一压制的办法迫使孩子就范的错误性质极为严重。

第一,靠娇宠建立威信。

第二,靠收买建立威信。

第三,靠说教建立威信。

第四,靠自吹自擂建立威信。

第五,以疏远赢得威信。

第六,以教训赢得威信。

总之,在孩子面前特意树立的权威不可能存在长久,这种人为的权威甚至可被称作有百害而无一利。用这种观念指导父母树立威信,其实就是徒劳无益。

父母要想让孩子服您,就应该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父母有本领,才能真正地树立威信,才能让孩子信服,对孩子的教育也会越轻松。

有本领的父母会处世,有学问,有智慧,有威信,意志强,心态好,习惯好,有方法,懂孩子。只要父母做到了这些,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就炼成了。要做到这些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作出表率。

实际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不教之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对孩子来说,父母好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比说教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孩子就好像是父母的镜子,您总能够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孩子是看着您的背影长大的。所以,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千万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在家又是一个样。父母先做到,再要求孩子做到。父母自己做得差,却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是被父母一步一步地引入社会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应努力用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孩子编写一部出色的“教科书”,一部让孩子可以引以为骄傲的“教科书”。

实际上,这就是告诫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对父母来说,身教要与言教结合,而身教是根本,言教是辅助。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把父母的面庞、身材、凌乱的头发、不合身的衣服、粗鲁的言行……照得一览无余。想让镜子前的自己更端庄一些吗?那就重新整理头发,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镜子”中的我们才会改变。自然,孩子也就能从父母身上获得有益于一生的东西。

『身体力行』

孩子很多时候会让父母感到困惑、无助、彷徨、气愤……也许您会忍不住训他、吼他、甚至动手教育他,没有关系,等夜深人静时,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孩子是不是正在拿镜子照我们呢?如果你想让孩子尽快改正不足,那么你就应该尽快这么办,尽快反观自己,使自己先改正错误。

(1)从孩子的言语行为中,反观自己

如果孩子弄坏了玩具,我们第一反应是责备。但从中我们是不是该观察一下孩子平时对待物品的态度,这个态度很可能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当孩子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推搡时,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反省自己:生活中的我们在烦躁时是否容易大嗓门;是否经常没有足够的耐心好好地说话;是否经常与另一半动手。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母一言一行的体现。通过孩子的映射,请多“观照”自己。

(2)用行动去改正发现的问题

当我们可以自我检查出能力欠缺和坏习惯时,就应该明白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将正确的行为立即付诸行动。比如:对待物品的动作是不是该轻柔些;说话的声音是不是该低一些;着急时是不是应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分析解决办法等等。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坏习惯、弥补了能力欠缺,孩子在上述方面的问题才会真正地改观。这时,孩子学到的不仅是某种习惯的养成,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品质和能力: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提升。如果孩子有了这种能力,生活不会不幸福。

(3)认识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

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所以,父母要认识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并注意给孩子做好示范。

『教子参考』

平时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教导孩子呢?

(1)用柔和的态度给孩子讲道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社会知识都处在学习和储备阶段。所以,孩子可能不会做一些大人认为很简单的事,甚至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此时,父母应该慢慢地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等等,绝不要以责备和打骂当成教育的唯一或最好的方式方法。

(2)一定要以身作则

耐心讲道理确实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好样子给孩子看,如果孩子发现你的行动与说的正好相反,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成了坏的“样板”。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行为比言语更有力量。

所以,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不仅要听父母的说理教育,更会注意父母的行为举止教育。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尊重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进行仿效。

(3)注意言行要一致

教育孩子时,说出来的道理,一定要有相应的行为佐证,用以证明不是说说而已,千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在生活中却经常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所以,父母言行一致,才能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孩子作出表率。

『教育感悟』

今天,很多孩子不服父母的管教。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其指责和批评时,孩子会用语言或表情表示出明显的不满。当孩子年龄小时,他只是在表示强烈的反抗,等他长大了,就可能会质问父母:“凭什么指责我,您做到了吗?”虽然这样说话也不对,但确实在提醒广大父母:你们是否做到了你们一直在提倡的事务?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房间很乱,并提醒他要收拾整齐时,我们是不是也随便摆放物品呢?当我们埋怨孩子放学回家晚不提前告知时,我们遇到同样的情形有没有及时通知家人呢?当当我们批评孩子穿戴不整洁时,我们是不是也经常不修边幅呢?……

如果我们可以把用过的任何物品放回原处,如果我们心存家人并及时与其保持联系,如果我们穿着大方得体……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效仿,即使有不当之处,经父母提醒,孩子也会信服并付诸行动。

所以,父母只有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才会在教育孩子时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即使是一些不经意的对话和动作,都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父母身正,孩子不令而行

(1)注意言语要谨慎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跟父母说话很像,特别是语气。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当我们希望孩子说话温和礼貌时,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也习惯说“谢谢”或“对不起”呢?当我们希望孩子和同学友好相处,而我们自己有没有私下谈论他人是非的呢?当我们希望孩子真实、坦诚时,我们会不会在电话响起时,告诉另一半“就说我不在!”呢?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这不但使孩子没有接受正面的影响,反而让他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习惯。所以,一定要注意说话,言谈举止要谨慎要符合你宣扬的价值观。

(2)父母的行为,造就孩子的行为

有一个男孩,他的爱好就是看书,他每天如果有2个小时没有看到书,就会很难受。原来,阅读是他父母的一大爱好,父母广博多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不难看出,有怎样的父母,大多就有怎样的孩子。

所以,一个勤劳的母亲,很难教育出懒惰的孩子;一个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父亲,他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帮助别人;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很难看到孩子脸上会有阴霾。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德,父母首先就要成为自己希望的人。如果连你自己都做不到,那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呢?

(3)不忽略生活的小细节

有些孩子在上课时,打喷嚏的声音很响,尾音拖得很长,而且不懂得用手掩住口鼻。喷嚏打完,大多都会引来同学们的嬉笑,特别是周围同学的嫌弃,因为他喷出的口水溅到了其他同学。能不能怪这个孩子?不能。因为没有人教给他如何打喷嚏。毋庸置疑的是:孩子很亲近的家庭成员绝对这样打喷嚏。

也许有些父母认为,打喷嚏是个什么大事?不错,这是小事。而小事恰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习惯,习惯影响了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此打喷嚏的成年人大多是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人,性格往往很随意不愿意考虑他人的感人。

做父母的可能还没有想到这种现象,当孩子们长大后,我们对他人诉说“我孩子运气不好,这次面试又没成功。”这很正常,也许就在你说这句话时,您的孩子在面试官面前正毫无忌惮地打着喷嚏,喷得面试官满脸唾沫星子。

(4)培养生活情趣

经常听别人说:日子就像复印过的一样,今天、明天、后天……都是一样的。的确,生活大都是柴米油盐的平淡,而平淡中的乏味让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无助。但如果在平淡中增加一些情趣,孩子就能体会到积极乐观的父母。从而使他具有如此心态,这样对他日后成长非常好。父母可以培养一两样兴趣爱好,比如音乐、艺术、园艺等,能适时的组织一次家庭户外活动就更好了!或者利用闲暇陪孩子逛逛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有兴趣爱好的人不太会感受到生活的无趣。即使您没有特别的爱好,千万别懒于调节生活。这种调节很像是在忙碌中吸了一口新鲜的氧气一样,不但会让我们精神焕发地关照孩子,更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莫大好处。

『教子参考』

除了自己的身体力行外,我们也需要教育孩子,那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呢?

(1)在自己情绪不定时,不要教育孩子

当父母言语行为得体端正时,自然会把“正气”传给孩子。但我们很难避免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交往中不会出现极度的愤怒、悲伤、喜悦等情绪。此时,我们很难用清醒和理智的方式去教导孩子。所以,如果我们无法平静下来,就请暂时离开现场,或者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等自己明确自己已经平静之后,再和孩子好好谈心。

(2)要求孩子做事时,注意态度要温和

很多时候,我们意识到“让孩子这样做”会对他有好处。但此时,我们可能尚且没有养成“这样做”的习惯。作为父母,一定要用温和的态度,但不是恳求或者讲条件。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来,该吃饭了,我们一起先洗手!”而不是:“快去洗手!”即使我们已经做到了,对孩子也是温和的提醒。比如:“你的房间是不是该收拾了?”或者“要不要妈妈帮你?”而不是“快点收拾你的房间,这么乱!”我们尽量做孩子的提醒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爱抱怨的监工。

(3)如果孩子提醒我们,请虚心接受

虽说父母身正,孩子不令而行。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能说会道。在家庭中,可能会出现孩子疑惑:“爸爸妈妈都没做,为什么要我做?”如果孩子说的是对的,请父母不要发怒,不要辩解,而是温和地对孩子说:“对,妈妈以前做得也不够好,但希望你做得更好,那好吧,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说完之后,你就能看到孩子敬佩的眼神。

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心态,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可能互相替代。一个心态越平和、越懂得感恩的人,越会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作为父母请从感念亲恩开始,推及感恩身边的一切。相信在父母的榜样下,孩子会懂得分享,懂得付出,懂得回馈。只有这样,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为人父母,如何才能有一颗感恩心,请试着这样做:

1. 感念亲恩,孝顺父母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想想看,我们小时候,你能数清楚父母多少次弓着腰,拉着我们的小手教我们蹒跚学步,而今,我们是不是会催促父母加快脚步?父母又曾经讲过多少重复的故事来哄我们入睡,而今,我们会不会阻止父母讲那些陈年旧事?父母曾经耐心地解答过我们每一个“为什么”,而今,当父母请教我们新事物和新科技时,我们会不会不耐烦地敷衍……

感恩父母是每一个人的本分,这种感恩是对一切事物感恩的基础。生活中,请对父母和颜悦色,请常常看望父母,请为父母多分担一些家务,请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心愿……请多为父母“做”些什么。如果,我们能用真心、用实际行动感念亲恩,我们的孩子会比我们做的更好。因为孩子的心更纯、更无瑕!

2.感念老师培养之恩

俗话说: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智慧。我们之所所拥有知识、能力、思想、特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老师,因此,最不能忽视的也是对老师的恩德。我们在学校里学过的知识可能早已忘记,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老师培养了我们很多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所以,请常常感念我们的老师,请在教师节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如果父母懂得感恩老师,孩子会自然听老师的话,因为他在父母身上体会了老师的辛劳。

3.感恩生活的每一个际遇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艰辛、疾病、灾害等,这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体会,但好在这些体会总会结束。所以,在等待结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如果您丢了钱,请庆幸那不是您全部的家当,并且小偷在提醒您:下次要当心哦!如果您生病了,请庆幸查出的时间早,并且身体在提醒您:要改变生活习惯喽!如果别人嫉妒您、毁谤您、甚至陷害您,请感谢他们教您学会了坚强、反省和忍耐。

如果,我们能在每一次不幸中发现经历本身在提醒我们什么,我们自然而然会对生活升起感恩心。

4.记得经常说“谢谢”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记得常常表达感谢。比如:在接过他人递过来的东西时,在收到别人的问候时,在有人帮助我们时,请真诚地说声“谢谢”。会表达感谢的我们,自然会影响孩子学会感恩。

『教子参考』

生活中,父母们除了以身作则之外,应该这样引导我们的孩子:

1.多提供孩子习劳的机会

俗话讲:习劳知感恩。只有亲身经历劳动的过程,才会感恩劳动者的艰辛。所以,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做家务,让他亲身体会父母的不易。多鼓励孩子帮助别人,让孩子体会收到感谢时的快乐。如果有机会,多带孩子去孤儿院、养老院之类的地方,让孩子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

2. 提醒孩子表达感谢

当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帮助时,父母要提醒孩子表达感谢。比如:公车上一位女士扶了一把差点摔倒的孩子,做父母的不仅要真心说“谢谢”,而且还要提醒孩子:“快!谢谢阿姨!”当孩子在学校获得荣誉时,要让孩子明白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和同学的帮助,让孩子懂得感恩。

3.对孩子的感恩心给与及时的肯定

当小孩子第一次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谢谢妈妈”等心情时,父母不能说“你把书读好了就行了”,而是肯定孩子的感恩心,可以说:“谢谢你,我的孩子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获得鼓励的孩子会给我们更多惊喜。

4.对周围的负面影响给与正确引导

有时候,孩子会碰到一些负面的宣传:比如,“动什么别动感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这种明显违背伦常道德的荒谬言论,做父母的要给与正确的引导。孩子要问起来,我们应很明确的告诉他:“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一个人一定要有的就是感恩心,就是为他人的心,就是不自私。”这也是为孩子建立是非判断的开始。

『教育名言』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中国)《增广贤文》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英国)萨克

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任何一位父母都应注意的:

1.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这个环境。而家庭教养模式大致有三种:专制型、放纵型和*型。一个在专制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都胆小、孤僻、自信不足;而放纵型家庭中培养的孩子都比较自私、任性,不易被群体接受。所以,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在这个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性格开朗、自信、独立,有爱心,喜欢与人分享。

2.以鼓励式教育为主

可能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体会鼓励的力量,但实际上,鼓励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特别对于孩子而言,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探索的开始,孩子能有多少潜质被激发出来,完全看父母是批评多还是鼓励多。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功人士,早在小的时候就被确定是“不理想的种子”,可是,事实是他们在某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那正是因为有另一股力量叫“鼓励”。

3.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人格魅力的基础至少是独立自主。有一些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成为了所谓的“啃老族”,能怪他们吗?细看他们的成长经历,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大包大揽。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具备较完善的人格,特别不能忽视的就是对孩子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简单一点就是经常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独自做事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困难,但这些正好是磨练坚强意志的最好时期,克服困难后他们就会建立难得的自信。孩子的路需要父母去引领,可是也要学会放开手,即使孩子跌倒了也不要紧,要坚持让他们走自己的路,毕竟日后的路得要他们自己走。

『教育名言』

一个人必须剔除自己身上顽固的私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表现权利。

——(俄国)屠格涅夫

即使是孩子,也有一个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决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个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养。

——(日本)池田大作

懂得宽容的智慧

宽容是一种心境,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良药。宽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会给我们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如果说宽容是不计较,是不埋怨,不如说深刻的理解才有真正的宽容。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体谅别人,那么,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拥有春暖花开般的人生。

『经典事例』

19世纪末,印度诞生了一位伟人——甘地。他是印度的国父,曾带领国家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他的“非暴力反抗”主张,曾激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意识,并影响了国际性的和平运动。

这位伟大领袖曾在少年时,接受过一次“宽容的洗礼”。甘地从小害羞、敏感、自尊心强。一段时间,甘地因为好奇,学会了抽烟,后来还偷了家里的钱去买烟。当甘地意识到自己越陷越深时,他感到羞耻、恐慌和无助。

终于有一天,甘地鼓足勇气把自己的错误全部写在本子上递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甘地的父亲看完后心情十分沉重,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老泪纵横的沉默不语。这时,甘地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从此,甘地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再也没有误入歧途。

『教育感悟』

甘地曾回忆说:"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挽救了我。"他感受到了父亲当时的信任与慈爱,那力量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并彻彻底底地洗涤了他心灵上的污秽。因为父亲的影响,才使甘地成为了一位反对暴力的政治领袖,他想用宽容感化世界人民的心灵。即使当他被暗枪击中后死亡来临之前,他仍然用手势向众人表示“宽容凶手,并为他祝福!”

被人伤害却没有怨恨,没有恐惧,没有彷徨,只有谅解,这种心境对别人而言是多么值得敬佩呀,可这一切,对于当事人而言又是多么的坦然和安宁!

其实,宽容不仅仅是原谅别人,也是体谅自己。生活中,无论是谁的错,只要我们生气、计较、抱怨,就一定不会快乐。人们都知道“爱”是要付出的,难道“恨”不需要付出吗?其实,可能代价会更大啊!所以,请谅解身边的每一个人,谅解父母、兄弟、朋友、孩子……因为,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身体力行』

要培养孩子宽容心,父母首先要有宽容之心,要以身示教。

1. 在了解中学会理解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是每个人都会让我们满心欢喜,也不是每件事会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不是谁故意要伤害谁,谁故意要把事情搞砸,而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缺乏默契。即使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当我们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后,说不定也会生起深深的同情心。所以,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不要着急做结论,而是用时间去了解,了解之后是理解,是不埋怨、不抱怨。

2. 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从而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影响着交友方式、与人合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也没有天生就合得来的两个人,一切都需要磨合。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等到互相讨厌、互相伤害的时候再去原谅,而是学着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思想、选择和生活习惯。只要对方的行为没有侵犯到他人的权利,就不要去干涉,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不要强求他一定要怎样做……只要我们学会了尊重,就避免了伤害,这就是最大的宽容。

学会对“不快”一笑而过

也许生活中,通过了解后的宽容比较容易做到,而往往和陌生人之间的邂逅让我们很难平静。比如,我们好心起身让座位,却没有收到一句“谢谢”;有人踩了我们一脚,却没听到“对不起”……瞬间,我们心中会不会有怨?

但想想看,我们提供帮助又不是为了一句“谢谢”,人家不会说“对不起”,那是没有人教给他。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也可以微笑着说:“对不起,您踩到我了。”结果会怎样?对方一定会说:“对不起!”所以,做什么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宽容的心。

家庭成员彼此宽容

在家庭中,各成员间也应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受到熏陶。孩子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宽容品质。

『教子参考』

宽容是一种心境,做父母的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为胸怀广阔的人,除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雅量外,请注意以下几点:

1. 多让孩子与同伴交往,帮孩子理解“差异性”

宽容心一般要在交往中培养,多让孩子和小伙伴相处,相处中孩子们会尝试着自我调节、彼此融合。如果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优缺点,请父母给与理智的引导,告诉孩子这种差异很正常,并鼓励孩子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多改正自己的缺点。当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改正缺点上的时候,就没有精力去挑别人的毛病了。

2.支持孩子参加各项活动

孩子在成长中,父母应鼓励他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孩子会体会和理解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不容易。当然,孩子可能会和小伙伴有矛盾、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父母就要及时疏导,告诉孩子要想把事情做成,就要懂得退让和顾全大局。在这些人与人、事与事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孩子的宽容心就会逐渐形成。

3.帮助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和伙伴们玩。玩的过程肯定会有矛盾,会产生不愉快。但孩子可能无法辨别是非对错,这时,父母应提醒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受一下。相信,敏锐而单纯的孩子自己就会找到答案。只要父母能在孩子每次遇到问题时帮他换位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就会渐渐懂得宽容,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好孩子。

4.教孩子善待他人

让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孩子一旦学会善待他人,就学会了宽容别人,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颗友善的心、宽容的心。那么,孩子也就能自然懂得宽容他人。

『教育名言』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法国)福莱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国)维克多·雨果

喜欢与他人分享

分享是什么?是共同分担之后的共同感受。正如走在沙漠里的10个人,如果只有一个人有水喝,其他9个人不但没有解渴的感受,说不定会因“水”而发生惨剧。而如果每人都喝一口水,10个人就都能感受到甘露和喜悦。人不能孤立地活在世界上,而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绝对是某一个人的财产。供与求原本就是一个分享的循环,当我们把很多东西都当做分享的媒介时,人生就会轻松快乐很多!

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

在父母做孩子人生导师之前,应该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一个有能力引导别人生活的人,一定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向自己的目的地前进的时候,无论路上遇到任何境遇,他都会从容地认为这不是意外,而是必经之路,并且有准备去面对和解决它。如果,父母有了这份淡定,一定是孩子合格的人生导师。

『经典事例』

1940年,贝利出生在巴西,父亲堂丁奥不仅是个足球健将,而且对待子女沉稳和蔼,教育有方。

贝利从小脾气暴躁,喜欢打架。一次,他又在球场上打完架回到家,父亲严肃地说:“孩子,你打架太多了!要想踢职业足球,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俗话说:‘一捏拳,便输了理。’球场上分两队比赛,观众自然也分两派,总有人会骂你的,职业球员要适应这种环境。一发火,球就踢不好,裁判员还可以罚你出场。这样,你自己和你那一队就吃大亏了!”父亲的循循善诱使贝利明白了道理,此后他很少与观众、裁判、对手发生冲突。

贝利在父亲的引导下完成大学学业,多才多艺,能讲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4种外语,最终,野性十足的贝利成为一代球王。

『教育感悟』

贝利的父亲劝说贝利不要打架,只是贝利成长中一个小事例,但由此就可以看出贝利的父亲是孩子称职的人生导师。何谓称职?对孩子做了正确的引导,而且孩子接受得心悦诚服。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断重塑的过程,即使是60岁的老人,只要自己有改正的意识都可以得到重塑,更何况是孩子!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是天然的好材料,当然也有天然的瑕疵。玉能不能成器,主要看工匠怎么雕琢,按照纹理琢,加上精湛的技艺,肯定能掉出美轮美奂的玉器。

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璞玉,关键看父母有没有高超的手艺。

『身体力行』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人生的导师,先学着这样做:

1.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不一样,人生方向也不一样,我们要把自己导入哪种人生,怎样导入,如何实施。只有明确了这些之后,才具备引导自己人生的能力。有能力引导自己,才有能力引导孩子。所以,父母能不能做孩子的人生导师,主要看能不能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2.了解自己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真是这样吗?不一定。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容易自满也不容易自责,而常常保持的是理智。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很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教育自己所呈现出来的利与弊。只有这样的了解,才会知道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保留优势,又如何避免劣势。

3. 抽出时间感受生活

当父母开始真正了解自己了,就有了引导孩子的能力。但是,父母可一定要有引导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父母自己不要把自己搞得太忙太累,多抽点时间感受生活,才有精力做孩子的导师。

4.保持美满的婚姻关系

当今社会,有一个完整美满的婚姻是做孩子人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因为单亲家长最感困扰的是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国外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辍学率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的婚姻家庭关系也较易破裂。

『教子参考』

生活中,父母怎样做孩子的人生导师,请参考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有良好的关系,在互相了解、信任、忠诚的基础上才能谈引导。所以,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是非常必要的,陪伴时多和孩子沟通、多交流,用爱心和耐心来浇灌孩子。

2.引导孩子获得幸福人生

父母要给孩子引导什么样的人生?高学历?高收入?……其实宗旨都是——幸福人生。而幸福的基础是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正如贝多芬所说:“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3.从引导孩子的心灵开始

孩子身心的健康,在于每一次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及时的引导。而父母该将孩子的心往哪个方向引导很重要。正如,孩子告诉你,他今天在课堂上举手,可是老师没有叫他发言,他心里很难受。那么,父母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原因很关键。

父母在表示理解的同时可以说:“是不是你经常不举手,老师很难注意到?”或“你要理解老师在给其他同学机会。”或“今天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啊?”……总之,父母要帮助孩子找自己的原因,只有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平静下来。

『教育名言』

能够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归根结底,并不是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之类的教育技术问题,而是父母本身作为一个人,是否能有正确履行职责的生活方式问题。

——(日本)池田大作

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这不但影响孩子个人和家庭,而且对国家也不利。

——(美国)里根

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一般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每个人大都同时拥有这8种智能,但肯定有一两种特别突出,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天赋。而孩子的天赋只有靠“伯乐”父母挖掘出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请父母尽早关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做最适合的自己。

『经典事例』

傅雷是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他对子女的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能逆天赋而行,就是这个思想使他培养出一代音乐巨匠——傅聪。

当傅聪很小的时候,傅雷一边自己专攻美术理论,一边引导儿子学美术。但是,他发现傅聪对美术不感兴趣,没有表现出任何美术天赋,反而对音乐很敏感。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唱片时,好动的傅聪便会立刻安静下来,侧耳细听。于是,经过反思,傅雷决定让儿子放弃学画改学钢琴。

傅聪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傅雷得知儿子这么有天赋,就全力支持,为儿子买了一架钢琴。从此,傅聪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傅聪的琴艺有了长进后,父亲让他退学在家专门习琴。父亲亲自编课本,教他中文。傅聪20岁的时候,国家派他到波兰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世界艺术之旅,最终成为世界乐坛一颗璀璨的明珠。

傅聪成名后,当人们问及他艺术成长的道路时,他说:“是父亲把他引入了音乐殿堂。”

『教育感悟』

傅聪是由父亲傅雷首先发现并培育成才的。作为父亲,傅雷保护了儿子喜爱音乐的天性,并担起了全面培养的责任。傅聪的弟弟傅敏评价说:"如果我们不是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这个天才的大音乐家极有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

其实,顺应孩子自然天性,就是爱护和铸造孩子的未来。人的一生中的某一个重大选择很可能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而作为孩子领路人的父母,一定要去关注孩子的兴趣取向,不要让一颗原本璀璨的宝石深埋在泥土里。

『身体力行』

天赋是父母发现并培养出来的,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1. 发现孩子的兴趣取向

请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多种多样的体验,通过观察孩子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可以发现孩子对于某个领域是否感兴趣,也许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卓越的能力。比如,有的孩子能按曲调唱歌,说明他有音乐天赋;有的孩子很少迷路,说明他有美术天赋;有的孩子喜欢有条不紊,说明他有数学天赋;有的孩子特别会讲故事,说明他有语言天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关键在父母是否能细心发现。

2.学会支持孩子

当孩子确实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兴趣时,父母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兴趣的动力,加上父母正确地引导,孩子一定会有所作为。

3.陪孩子一起成长

当父母决定培养孩子的兴趣时,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要是完全不懂,很难引导孩子。比如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关注色彩,以便孩子有对象可以分享,父母虽然不一定要会画,但要懂得欣赏,才会让孩子感觉不孤单。

『教子参考』

父母在关注孩子的兴趣时,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1.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期望

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父母对他的期望不能离他现有的水平太远。特别是孩子的兴趣是需要掌握很多技巧,如绘画、弹琴等。父母要合理安排时间,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降低学习兴趣,影响效果。

2. 不要强迫孩子

当孩子已经朝他的兴趣方向发展的时候,肯定会有懒惰懈怠时,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稳定,他的兴趣一般来源于好奇心、新鲜感。此时,父母不要强制性地去管教孩子,而应该等机会再引导。强迫会使孩子逆反,而暂时的顺应很可能保持孩子的兴趣。

3.鼓励孩子的成功体验

一般来说,在父母看来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却是孩子很难得的成功体验,而父母的鼓励是激发孩子继续学习的动力。父母经常和气地和孩子探讨孩子兴趣方面的问题,会使孩子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讲异常重要,当孩子感觉有人这么支持他,他会更加有力量。

4. 尽量引导孩子把兴趣和事业联系在一起

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已经真正走入自己的兴趣世界,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兴趣方面立定志向,并且帮助孩子制订计划,真正把兴趣培养成特长。如果孩子以后可以从事他感兴趣的工作,不但会越做越好,而且会有不小成就。

『教育名言』

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

——(中国)傅雷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法国)卢梭

不恐吓与威胁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的确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威胁”一定不是好方法。即使用“威胁”制服了孩子,而给孩子留下的却是要“屈服强势”的影响,而用“威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父母不但威信扫地,更是怒火中烧。用“威胁”和孩子应对,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经典事例』

一个9岁的农村小男孩,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外出打工,他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因为远离父母的管教,孩子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从偷亲戚家里的钱到去外面偷钱。男孩第一次行窃时被警察抓住并通知了他的父亲,父亲把孩子从公安局带回家后,就把孩子一顿暴打,告诫孩子不许再偷东西。

之后,孩子继续偷盗,父亲依然打,并说:“如果你再偷,我就把你的手砍掉。”屡次打完之后,孩子就扬长而去,好几天都不回家,也不上学。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又在一次偷窃后的挨打中,父亲依然说:“你再偷,我就剁了你的手。”此时,孩子从厨房拿来菜刀,把一只手放在桌子上,另只手挥起菜刀往下砍,父亲见状,一下子夺下孩子手中的刀瘫倒在地上,孩子扬长而去。

孩子后来提到:“第一次偷东西是希望引起父亲的注意和关心,而父亲的暴打伤了我的心。”孩子还说:“他越打,我越偷,他要砍我的手,我就砍给他看。”

『教育感悟』

这位可怜的父亲不能理解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在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怀,又没有能力给孩子讲清道理时,就动用大人的专制和威胁,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父母使用威胁恐吓的方法其实是没有智慧和能力的表现,因为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威胁,但威胁总会把父母和孩子一同逼上死角。威胁的言语,一般都比较偏激,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父母威胁的方向行动的话,父母也不可能兑现威胁,这个过程会使父母的威信不断丧失。

所以,请父母端正心态,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控制和占有的对象,千万不要威胁孩子。

『身体力行』

父母首先要明确,经常威胁孩子,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

1. 别把孩子“威胁”到是非不分

在父母给孩子足够关爱的情况下,孩子对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依赖,而对孩子说“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语言,孩子会很害怕,害怕父母真的不要他,经常这样威胁吓唬孩子,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了。表面上看孩子听话了,但实际上父母给孩子种了一颗盲从的种子,孩子不会根据是非善恶来判断,而是根据自己怯懦而顺从。这样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窝囊退缩、不敢承担责任。

2.别把孩子威胁出家门

当父母因为各种原因疏于对孩子的关心时,一定不能对孩子威胁恐吓。因为孩子和父母的信任是建立在关怀的基础上,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孩子渐渐长大,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父母的责备就会让孩子逆反。那么,父母的威胁,更会导致孩子和父母完全对立、互相争吵,孩子甚至会离家出走。

3.别让孩子回头威胁我们

当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如果……我就……”的时候,孩子也在学习父母的语言模式,孩子很可能对伙伴用同样的方式交流,这会给孩子带来障碍。不仅如此,孩子很可能有一天会对父母说:“如果你不给我买,我就不吃饭。”此时,父母又该如何应对?

『教子参考』

1.了解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每个孩子身心的成长都有规律可循,比如某一个时期的孩子容易顽皮好动,某一个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等等,如果父母多了解一些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的规律,就不会抑制孩子的正常表现。所以,父母多关注该方面的知识,以备后用。

2.学会给孩子讲道理

当孩子确实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着急,请耐下心来好好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引导孩子明白道理。大部分孩子都能听进去道理的,而且容易接纳温和的语气,所以,请父母把握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明确的道理。

3.面对孩子的执拗,不予回应

当父母面对孩子执拗,讲道理也没有什么效果,孩子依然不听时,父母很容易动怒,紧接着威胁恐吓的言语就容易出来。比如:“你要是再不给我听话,我就把你从窗口扔出去。”如果孩子依然坚持,父母也不可能把他扔出去。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搁浅现场”,父母去做该做的事,不予理会孩子的无理,甚至可以对孩子保持一两天的冷淡,孩子总会“回头”。

『教育名言』

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反对整个世界。

——(意大利)布鲁诺

当孩子表示不满或者反对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解释,争取孩子的理解,而不能强制孩子服从甚至恐吓孩子。

——(中国)卢勤

不以分数论英雄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思想、有情感,作为一个个体,孩子有主动性和差异性,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而分数只是一个数字,一个有局限性的标尺,“分数”与“孩子”根本没有可比性。作为父母,请全面地了解孩子,激发孩子的各方面潜能,不仅仅以“分数”去测量孩子,帮助孩子在品行、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经典事例』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他的儿子叶至善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曾在小学和中学曾留过4次级。每当儿子考试不及格,灰心沮丧时,他都安慰儿子不要背思想包袱。他了解儿子不喜欢死记硬背,但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于是他根据儿子的情况帮孩子选择了一所适合的学校。此后,儿子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把时间花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了,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

叶老特别支持儿子看课外书,还指定了一些必读书籍。他还为儿子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鼓励儿子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叶至善22岁那年,父亲开始让他学习写作和编辑业务。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成为著名作家,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感悟』

叶圣陶先生一直主张“不以分数论英雄”,他虽不看重分数,却非常重视培养儿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叶至善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分不开。

前面提到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指出的,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每个人都兼有八种智能,又突出某个智能。而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大多以语、数、外、生、物、化等为主,那么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当然就占优势。实际上,在生活中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显得更为重要,而这非常重要的智能恰恰没有办法用分数去测量。

因此,分数绝不能衡量孩子的全部能力,更不能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尺。死读书考高分也不代表成功。孩子能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才是成功。

『身体力行』

父母一旦明确了“分数”的局限,在生活中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1.不以高分而雀跃,不以低分而萎靡

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当她考试成绩不好时母亲就会非常沮丧地说:“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你,你这么不争气、没出息,让人失望。”并且好几天都不理她。但当她考好时,母亲特别欢喜,对她又亲又抱,还说:“真是妈妈的好乖乖,袜子都放着,我给你洗。”女孩总是觉得苦笑不得,总想问一句:“母亲,您到底是爱我,还是爱分数?”

2.改变对“人才”的认识

不是分数考得高,以后成就就大。大量事实证明,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分数高的人。比如: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当做低能儿,然而他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而且,不是只有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是宝贵的人才,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尽心尽力的人也是人才。所以,父母请改变对人才的观念,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卓越的人才。

3. 以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为基准

卓越人才的基础是健全的人格,父母首先要重视对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培养。父母之间动不动比谁的孩子学习好、分数高,这本身就把“分数”放到本来不该有的高度。而父母过度地重视分数,反倒会看不见孩子品质上的优势,而良好的性格和人格才是幸福的源泉。

『教子参考』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请正确引导孩子:

1.帮孩子打开兴趣之门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讨厌学习。此时,父母不能一味地让孩子提升成绩,而是先让孩子转变学习态度。如何转变?从孩子现有的基础上,给他能消化的简单知识,逐步提升。当然,这需要父母绝对的耐心和对分数完全地不在乎,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孩子的进步才会从分数上体现出来,但父母为孩子打开的是自发学习的大门。

2.注重孩子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父母要给孩子真切的关怀,而不是将孩子等同于一个符号或一个分数。父母要对孩子的德行、体育、美育、劳动等各种方面给与关注,这些都是孩子整体素质的反映。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突出的智力能力,父母一定发现孩子的擅长之处,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优势,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

『教育名言』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中国)毛泽东

分数并不代表知识,更不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中国)叶圣陶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一开始只有从父母那里寻找答案。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逻辑、多么不合理,或者这个问题父母没有能力回答,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请不要对孩子表现出厌烦。如果您知道,请认真回答,如果您不知道,也请您认真抬起手,指给孩子可以找到答案的方向。

『经典事例』

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从小就喜欢问问题,而他的父亲每次都很认真地对待儿子的提问。

伽利略5岁时开始学绘画,父亲为了让他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就找来许多几何图形的物体。伽利略问:“爸爸,这些几何图形到底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这样问呢,伽利略?”父亲一时弄不清儿子在想什么。

“爸爸,我觉得挺奇怪的。画画的时候,我发现好多东西,比如房子、马车、书桌……什么的,好像都与几何图形有关。”

“有关?怎么有关?”

“它们都是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可似乎没这么简单。只是我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除了这个,它们还能有什么复杂的关系呢?”

父亲想了想说:“伽利略,你的问题我无法回答。不过,你愿意学习数学吗?也许你学了数学,就能明白你说的这种复杂关系了。”

“真的?”伽利略高声叫道,“我愿意,当然,我愿意!”

从那以后,父亲正式开始教伽利略学习数学。

『教育感悟』

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说明孩子有好奇心、善于思考。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对于孩子的问题,说明孩子从小就有探索的天性,而父母认真的态度会促使孩子更加思考,而敷衍的态度就会堵塞孩子的积极性。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认真积极的、不断进取的,那就请认真对待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提出的问题。正如伽利略的父亲一样,无论是否有能力解答,态度是关键。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能够认真回答孩子提问的前提是什么?

1.耐心是根本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怎样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不仅要身体力行,而且还要对孩子有耐心。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耐心是认真对待一切事情的根本,要是没有耐心,不要说回答别人的问题,就连听对方提出问题都觉得麻烦。

所以,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锻炼自己的耐心,当任何大事小事让您感到急躁的时候,请尽快平静下来,一步步地解决,比如做饭、洗衣、购物都慢慢来,不知不觉就在提升耐心。

2.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他人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遇到被问问题的时候,这时不在于我们回答得多与少、对与错,也不在于我们是笑着说还是很严肃地说,而在于我们认真的态度。认真是对对方的尊重,是对对方提出问题的重视,认真的言语很可能给对方启发,而且认真是被别人信赖的基础。

3. 和蔼可亲很重要

当我们被别人请教时,很可能因为自己懂得而产生傲慢。我们心里一旦有别人不如我的想法,难免回答的语气会让人不舒服。即使我们的答案很正确,但很可能已拒人千里之外了,对孩子同样如此。所以,请我们以探讨的心态,柔和的语气,适度的音量,和蔼可亲地回应他人的问题。

『教子参考』

当孩子问父母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

1. 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当孩子问父母问题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更不要推开孩子说:“烦死了。”在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问题时,不要因麻烦而敷衍。如果时间确实空闲,不妨认认真真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在解答孩子疑问的同时父母很可能得到人生的启发。当确实要有事情忙,请认真告诉孩子:“孩子,对不起,爸爸现在很忙,等一会儿,爸爸一定回答你。”当然,之后一定要告诉孩子答案。

2.引导孩子自主寻找答案

当孩子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父母的知识和经验时,父母千万不要因为面子而回避,更不要以否定孩子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无知。而是大大方方地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这种认真的回答,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无能,反倒是诚实的表现。然后,父母引导孩子利用书籍、字典或者网络找到答案。

3. 以激发孩子思考为标准

无论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是否有能力回答,最好是把孩子引入积极思考的方向。特别是和孩子对话时可以反问,比如:“你觉得呢?”“说说你的想法吧!”或者“哦,妈妈真的不知道,你觉得该怎么寻找答案呢?”这个过程,父母一定要放下自己作为成人的强大,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去探讨。

『教育名言』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古希腊)苏格拉底

“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美国)李政道

善于向孩子学习

“好学”是难得的品质,而能够向别人学习更是难能可贵。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向别人学习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人和人之间如果能互相学习,会促进彼此的尊重,激发各自努力向上的精神。同样,如果父母懂得向孩子学习,说明父母是谦虚的人,有不耻下问的良好品质,这本身就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经典事例』

风和日丽的一天,一对父子俩约好了去种树。到了商店,父亲给店员说想要一棵模样高大威武的树种。儿子就问:“为什么要高大的?”父亲说:“你栽的树比别的树都高,人家一看就羡慕。”儿子却说:“我栽树是希望树好好地活,别人羡慕不羡慕,我不管。”

于是,父子俩挑选了最适合当地气候的马尾松幼株向山坡进发了。到了坡脚,父亲指着前方说:“看,儿子,我们把它栽在最高的地方,以后你们同学来,一眼就能看见。”儿子却说:“栽在顶上当然好,可我觉得树太孤单了。我希望树栽在山脚上面一点,这样雨水流下来,可以给树浇水,而且,以后有人走累了,还能坐在树阴下,多好!”

这位父亲后来回忆说:“当时,儿子虽然身形瘦小,可我感觉到他已经长大了。更重要的是,此番出来,我也有不错的收获,我从儿子那里意识到自己的迂腐和迟钝。如果不想让思想受到俗常的束缚,何不向孩子们多学学呢?”

『教育感悟』

每一个成年人都遭受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看似明白一些生活的经验和待人接物的道理,可是其中不乏世俗、伪装和掩饰。而成年人通常会认为孩子太幼稚,实际上,是成年人头脑中太多公式性的思维,阻碍了感受孩子的能力,也阻碍了弥补缺失的机会。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逐步反应出来。他们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将远远超过父母,随着人类互动的增加,孩子的见识也不断深广。很多父母认为凭老经验可以教育好孩子,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老经验是不够的,因为孩子接受了太多新信息、新技术。

所以,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和孩子一同成长。

『身体力行』

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可以学习的地方。

1. 尊重孩子是基础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有要按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导孩子才是对的。父母对孩子有居高临下的心态,剥夺了孩子自由发挥的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不因孩子的错误而恶语相向。亲子在平等尊重中,孩子很多超出父母的德能和才能才会展现出来。

2. 当孩子提醒时,正是学习处

孩子在成长时期所受的学校教育基本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老师会在学校提醒孩子,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提醒父母。比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如何预防流行性疾病等等,当孩子提醒父母的时候,请父母和孩子一起照办。

3. 对于高科技,孩子总在我们前面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达,很多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方面,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今天,很多父母都是“菜鸟”(在网络上表现笨拙),而孩子却是“老鸟”。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可能比父母多,此时,“菜鸟”教育“老鸟”就会显得异常困难。

日常生活中看似很普遍的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等,它们本身在不断升级,加上其中的功能纷繁多样,总是使人头晕目眩。而父母完全可以向孩子讨教,凭他们对高科技的敏感度和经常的摆弄,肯定能成为父母的好老师。

4. 父母的请教一定要发自内心

很多事物,也许孩子也不是很明白,但是,父母如果向孩子请教,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定要把问题弄清楚告诉父母。这个过程,不但激发了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当然,这种向孩子请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而不是为给孩子做榜样,为激发孩子而假装请教。那样的话,孩子是会心知肚明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教子参考』

父母在向孩子学习的同时,请注意一下几点。

1.肯定孩子的美好品质

当孩子对人的真诚和平等打动父母的时候,向孩子学习的同时,别忘了给予及时的肯定,肯定就是对孩子美好品质的保护,受到鼓舞的孩子会更加完善自己的高尚品德。

2.注意防止孩子傲慢

当孩子成为父母的老师的时候,尽管父母的讨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是一个能干的人,但是,父母千万注意这个过程也很容易滋长孩子的傲慢心,要及时地引导孩子“对尊长,勿现能”。

3. 引导孩子耐心讲解

当孩子对很多东西很熟悉的时候,不太容易感知父母对此事的迷茫。于是,孩子给父母当老师的普遍现象就是讲解很快,而且耐心不足。他们不太能体会父母受年龄影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即使孩子正在当老师,父母也要提醒孩子耐心点、慢一点。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掌握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文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希望大家了解。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