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初二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3-11 18:35:01


吆喝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民俗的一篇课文,针对这篇经典课文的学习,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初二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只要你好好学习教学设计总结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学习语文课文知识。

一、导入

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

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只可惜大家听到的是女生版。如今,作为民俗的吆喝声绝大多数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北京人萧乾笔下的《吆喝》,也许它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吧。(板书)文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

师:默读课文,回答: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1:第6节“馄饨喂——开锅”、第7节“硬面——饽饽”。

生2:第11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

生3:第12节“荷叶糕”、“荞麦皮”。

生4:第10节“喝了蜜的大柿子”、“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

生5:第11节“小玩意儿赛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生6:第9节乞丐的乞讨声。第13节卖萝卜的和第14节卖冰棍的。

师:基本上找得差不多了,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读者一一介绍的?

生1:有白天的。

生(齐):不对,是早上的。(板书)

生2:还有晚上的。(板书)

生3:还有一年四季的。(板书)

生4:有直接介绍卖什么东西的。

师:那就是吆喝的内容。(板书)

生5:还有从吆喝的声调及音韵节奏角度进行评价的。(板书)

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部分):书中有的小节前已归纳好了。

师:这些部分之间又是用过渡句进行衔接的,大家能找到吗?

生1:课文的第二小节。课文由洋人的欣赏器乐过渡到北京街头的叫卖声。

生2:还有课文的第八小节开头第一句话。

生3:文章第十小节和十一小节的开头第一句话都是过渡句。

师:大家集体朗读这些过渡句。(学生朗读)

师: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部分开头用一总领句,每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得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音韵节奏,可见吆喝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三、细读课文

师:老北京城的吆喝有何特点?

生1: 用“就剩两挂啦”中的“就剩”突出已所剩无几了,吸引人快来买。当然对孩子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了。

生2:引人发笑。主要是文中提到的两个乞丐的乞讨声,用低音吆喝。其中还有一个用了快板,显得很滑头。

师:“葫芦儿——冰塔儿”和“葫芦——冰塔”有何区别?

生3:这是儿化音,作者运用北京的方言来写吆喝,这样显得京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生4:在吆喝卖荞麦皮的时候,用了夸张的手法,说自己被吓了个“马趴”,语言中透露出幽默。

生5:“喝了蜜的大柿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说明柿子的甜。

生6:“萝卜赛过梨”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萝卜的嫩。

生7:有的很简洁的吆喝出要卖的东西,有的却很复杂。

生8:有声音的高低起伏和音韵的节奏变化。

四、品读吆喝

面对这样的吆喝,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朗读并分析。

生1:喜欢。从第7节中“我更喜欢”一词可以看出。

师:能不能读出这种喜欢的感情?(学生朗读,重音在“更喜欢”三个字上。)

生2:怀念。第14节中:“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中“倒还剩”看出吆喝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怀念它,也流露出一种遗憾的心情。“倒还剩”要读得轻一些。(学生朗读)

生3:喜欢。“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手里那把钳形铁铉。”那是外国人喜欢的器乐。而“更值得一提”就突出自己喜欢声乐。

在上面文章中,我们学大教育专家已经为同学们带来了,初二语文下册吆喝教案设计。希望你在学习的时候,好好利用我们带来的知识点。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