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二语文课文燕歌行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3-20 19:02:33


语文是高中最重要的学科,很多同学在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学习诗词的难点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同学们带来了,高二语文课文燕歌行教案。希望你好好利用我们带来的整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了解边塞诗

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 高适 见注释1

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 写作背景 注释2、3

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二、 诵读

1、 自己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

2、 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

3、 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

人:将帅 唐军 士卒 今将军

士卒 敌军 思妇 古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三、 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

1、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前两句,连用两个“汉”字呼应,使得结构和声调上都有了呼应。汉:中国民族是汉,且汉朝也是也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中国常常自称为“汉”。“烟尘”:战争。边境上有了战争,晚上点烽火。而且,战争起来的时候车马奔驰,尘土飞扬,也是“烟尘”。

(2)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横行:纵横驰骋。身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志在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开头四句把一个男子,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写出来,精神十足。

另:在歌颂和赞美之间,也暗示了诗的后半首所表达的那种讽刺意味。横行也有欺压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赞美天子的恩宠,也暗示了这个人在得到天子恩宠之后可能会更加骄恣不法。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把军队的声容之壮用声音传达出来。 各种不同旗帜接连不断 既有“摐金伐鼓”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声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军在行进中的军容之盛。

(5)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高二语文课文燕歌行教案,就是上面文章中为同学们带来的知识点了。只要你按照教案整理的知识学习语文课文,就可以学习到很多基础知识。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