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蒙古族医学(文化遗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24 21:00:49


蒙医学将疾病分为阴性病、阳性病两大类型。进而分为“赫依”、“希拉”、“巴达干”病三种病质。这三种病质又可分为4门,404病,1116证。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将这些病证归纳为20种基本性质。“赫依”(诸风)病的性质是糙、轻、寒、细、强、动等 6种;“希拉”(火、热)病的性质是脂、锐、热、轻、臭、泄、湿等7种;“巴达干”(痰、寒、湿)病的性质是脂、寒、重、钝、柔、固、粘等7种。针对这些病质,蒙医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和手段。

药物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主要是利用药物的17种功能(柔、重、温、脂、固、寒、钝、凉、和、稀、燥、淡、热、轻、锐、涩、动)去克制病证的20种基本性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大致情况是:克制“赫依”病质,柔→糙、重→轻、热→寒、脂→细、柔→强、固→动;克制“希拉”病质,淡→脂、钝→锐、寒凉→温热、和→轻、稀→臭燥、燥涩→湿泄;克制“巴达干”病质,淡→脂、热→寒、轻→重、锐→钝、涩→柔、燥→粘、动→固。符号“→”表示克制,前为药物功能,后为病证性质。

饮食疗法

蒙古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只要食用适当,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古代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马奶酒救治受伤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记载。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著的《饮膳正要》中记载了各种食物、有关验方和蒙古族的大量饮食疗法、营养保健膳食等内容。第三卷中按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品、菜品以及料物共7类,收载了常用食物计203种,对这些极易得到的普通食物进行整理、归纳、阐明了每一种食物的性、味、有毒无毒以及效用,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并附有170 幅插图。书中还介绍了关于“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等专题。此外还阐述了“服药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问题。此书一直在蒙医饮食疗法中使用。

外伤与正骨疗法

据史书记载,蒙医伤科形成较早。由于蒙古族人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骑马射箭,经常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创伤。因此,自古以来就积累了正骨、治伤方面的经验。对于各种兵器创伤,也有不少医疗方法。如在《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用烧灼疗法来治疗流血不止的伤口;用蒸气罨的活血方法治疗内伤;用牛羊草结的退烧疗法、热罨疗法;用驼鲜血治疗箭伤等。明清时期的著名外科医生和正骨师绰尔济·墨尔根,擅长外科手术和正骨、按摩、罨疗、药浴、涂法等外治术,曾采用冰冻麻醉方法进行正骨手术。一位叫伊桑阿的医师,他的正骨术很出名。这些医家的医术代代相传,对蒙医正骨术的继承和发展有贡献。

正脑术

在蒙医典籍《甘露四部》中有详尽的记述。据记载,治疗方法有四种,无论何种方法均应用“以震治震”的原理。适用于牧民落乘、跌伤等外伤所致的脑震荡。治疗用具有布带、碗、筷、小锤、沙子或米。方法是先用布带将患者的头部紧紧围裹一圈,然后装满沙子或米的碗用布蒙住,倒置在患者头顶,令患者将一只筷子横咬在嘴里,医生用另一只筷子敲打所咬筷子露出的两端,作为预备性(或诊断性)治疗,然后再用小锤隔着布带在患者脑后枕部震敲3~9次即可。

灸疗

蒙古灸疗是在热敷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000多年前藏医《四部医典》中就有“蒙古灸”的记载。蒙古灸是一种将炒黄的小茴香包裹在白净的羊毛毡中,进行烧灼、温熨;或将一小块白净的羊毛毡浸泡入黄油中煎煮后取出敷置于应灸部位。灸草用广泛生长于蒙古各地的白山蓟草。还可采用西河柳灸、火把灸、温针灸等方法进行灸疗。

放血疗法

将一定部位的浅部静脉切开或刺破进行手术放血,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疖肿、疮疡、痛风、索日亚(包括结核)、丹毒、黄水病等。巴达干与赫依引起的寒证,如果与血和希拉合并时,亦可采用放血治疗。放血疗法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因疾病的不同而各异。如体腔出血侵及脏腑、扩散热、骚热、食物中毒等,易在发病初期及时放血施治;而身体沉重麻木,但无恶寒症状者,则宜于在疾病中期放血;当疾病因血和希拉热邪,病血漫布于脉道,易转化为其他疾病时,则在应用其他方法引发其余热后,施行放血疗法。放血方法分为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个步骤。术前准备又分为远行和近行两种。远行即热病未成熟时,在放血前先服三天清血汤药,促使其成熟,使正血与病血分离,然后再放血施治。近行即放血前不服药,但通过晒太阳或烤火取暖驱凉、祛寒。正式放血,又包括放血前的结扎,部位选穴,具体操作,观察血色、放血量和辅助治疗等内容。体质虚弱、孕妇、产后衰败等寒性疾病患者忌用放血疗法。儿童和老年人,用泻下法、催吐法、鼻药及灌肠法施治之后,亦禁用放血疗法。除上述疗法外,尚有阿拉素疗法、瑟博素疗法、灌肠疗法、烫沙疗法、油脂疗法、罨敷疗法等。

主要内容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

五元

蒙药学以古代朴素的五元(土、水、火、气、空)为理论基础。认为植物发育生长与“五元”有密切的关系。土是植物的基础,是植物吸养之源,生命之根本。水是植物所需养料的溶媒,也是植物体内运化因子,有滋润营养植物、促进其生长的作用。火在植物内为能量、动力因子;外界的阳光、温度,使植物生长成熟。气在植物内为生化因子,气具有养育植物、促其生长的作用。空在植物内为间隙因子,是物质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一切物体所存在的空间。

六味

药物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是五元在药物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复杂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来可分为甘、酸、咸、苦、辛、涩六种。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咸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辛味,在五元中以火、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涩味,在五元中以土、气含量为主,其他元素为辅。除单一味道外,还有两种以上的味结合而产生的“中性味”,以及由于味的转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苦中苦、甘中甘等结合成复杂的“复合味”,尽管变化复杂,仍可归纳于基本六味的范畴之内。药力 药物品种虽然繁多,但不外寒热两性,即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型。热性药物多生于热处及向阳处,获得了充足的阳光,阳性药物药力充沛,才有完备的热性药力,有升阳、消食、祛风寒、除痰湿的作用。应用过量则引起头晕、头痛、发烧、烦渴等症状。寒性药物多生于寒处及阴凉处,获得充足的月辉,阴性药物药力充沛,才有完备的寒性药力,有镇静安神、健身泽肤、祛瘀、降火的作用。应用过量则引起胃阳衰弱、抽搐等。再据药物寒热两性的程度差异,阴阳二性又分为中间型、复合型等,并有热中热、寒中寒、寒、热、温、凉等进一步的区别。治疗阴性病(寒性疾患),则用阳性药(温热药);活疗阳性病(热性疾患),则用阴性药(寒凉药)。这是一般准则。

药性

药物的性能或药理作用。蒙医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用蒙药的性能调整机体内部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的偏盛偏衰。若三者保持平衡和协调,就健康无病;如果三者失去平衡,便会产生各种病变,甚或导致死亡。古人在临床用药中,将药物性能总结为重、脂、寒、钝、轻、涩、热、锐等八种。其中,重、脂二性克制“赫依”病证,寒、钝二性克制“希拉”病证,轻、涩、热、锐四性克制“巴达干”(痰、寒、湿)病证。再者,轻、涩、寒三性生“赫依”(风);热、锐、脂三性生“希拉”(火);重、脂、寒、钝四性生“巴达干”(寒)。

药物功能

有柔、 重、温、脂、固、寒、 钝、凉、和、稀、燥、淡、热、轻、锐、涩、动等17种。

蒙医根据药物的寒热两性,派生出8种药物性能,最后又发展成为药物的17种功能。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17种药物功能去克制疾病的20种基本性质。

常用药物

蒙医用药很广泛,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据文献记载,蒙药材约有2230多种。经调查考证的蒙药材,属于植物种子、果实类的有203种;根及根茎类231种;全草类256种;枝叶类54种;花类83种;皮类35种;藤木类36种;菌藻类14种;树脂类14种;植物的其他类28种;昆虫类30种;动物类260种;矿石类98种。共计1342种。当地产蒙药材有香青兰、沙前胡、播娘蒿、角茴香、牧马豆、腺茎独行菜、沙棘、莲座蓟、文冠木、杠柳、蒙古山萝卜花、白龙昌菜、山刺玫、金莲花、冷蒿、梅花草、花锚、扁蕾、齿叶草、手掌参、蒙古芯芭、火绒草、紫花高、乌头、唐松草等。

据调查全区可资利用的蒙古野生药材达800余种。除自产自用当地产的药材外,中蒙药、蒙藏药也大量交叉应用。如肉苁蓉通用于滋补强壮,而蒙医还多用于治疗胃病;中蒙药通用草乌,而蒙医不仅用乌头,还用草乌茸(地上四横,指嫩苗或加工的草与芽)、草乌叶、草乌花等,且用于湿热病、半身不遂、五官科疾病等;如诃子中蒙医通用,但蒙医更为广泛用于各种疾病;广枣,中医用它的树皮治疗烫伤,蒙医则用其果实治疗心脏病;肉豆蔻,中医煨用于暖脾胃,涩汤,下气,蒙医用生肉豆蔻治疗心脏病,并用其假种皮“肉豆寇衣”(药名为玉果花),治疗风、气、白脉病。

蒙藏药交叉应用更为普遍,如三棵针、山川柳、山刺梨、土木香、小叶莲、冬青、毛瓣绿绒蒿、双色龙胆、乌奴龙胆、白花龙胆、石榴、红景天、纤毛婆婆纳、橐吾、伞梗虎耳草、卷丝苦苣苔、波棱瓜子、雪莲花、船盔乌头、翼首草、囊距翠雀等。

方剂

蒙医方剂一般由二味或数味药所组成。蒙医常用成药,很少开方。蒙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也是辨证施治。配方分气味、性能二类。药物分主、辅、佐、使。一般成药有 400余种。已知蒙医传统配方、单方、验方共有1500多首,绝大多数为复方制剂。

蒙成药剂型有10种。即汤剂(煮散)、散剂、丸剂、膏剂、酒剂、油剂、灰剂、搅合剂、草药剂及金石合剂。

汤剂(煮散) 按着一定处方研为粗末,备用。煎汤去渣取汁服用,或沸水沏服。汤剂因其吸收较快,故一些急症及发病初期,多用汤剂治疗。如“查干汤”(土木香15克,苦参12克,珍珠干9克,山柰6克。每服3~5克),治疗感冒,头痛,温病初期均有良好效果。

散剂 是将药物按处方配制,碾研成细粉,混合均匀,寒凉药加白糖二分之一;湿热药加红糖三分之一,备用。白开水或调引送服。散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并有便于服用、携带、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应用较广,但吸收较汤剂为慢。

丸剂 将药物按处方配齐,粉碎成细粉,混合均匀,以蜜、水或面糊、药汁等赋形剂制成药丸。一般为黄豆或绿豆大小的颗粒,外用朱砂或银朱研细粉挂衣、晾干贮藏备用。一般应用于慢性、虚弱性的疾病,以及某些不适宜用峻猛药者。此外,丹剂中有内服、外用两种。大多为金属化合物炼制而成,一般用于顽症、痼疾。

膏剂 分内服膏剂和外用药膏两种。内服膏剂又分流浸膏、浸膏(干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剂(膏滋)。外用药膏分硬膏药和软膏药。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驼蒿膏、泡囊草膏、山黄柏膏、紫草软膏等。

酒剂 以酒为溶媒,浸取药材中有效成分,所得的澄水浸出液供内服和外用。此剂多用于体虚,风湿疼痛及跌打扭伤和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如菱角酒、沙棘酒、苁蓉酒等。

油剂 先将药材精选,加工炮制处理后,按处方调配、浸煮、浓缩到一定程度,按比例加鲜牛奶溶和,并加一定量的奶油、蜂蜜、蔗糖、白糖等,浓缩到无水分,呈现油光泽、红黑透明或黄黑透明时,即成油剂,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一般用于老人、妇女、体虚者的浮肿、湿痹、肾虚等。

灰剂 蒙医认为寒疾经久不愈则用灰剂治疗为上。分为急、中、缓三种配剂,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搅合剂 按处方调配,研细粉,混合均匀,逐渐加入适量炼蜜、奶油、红糖、冰糖等,反复搅合而制成,密闭于瓷器内贮藏备用。此剂分为湿热、寒凉两大类型。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对妇女及五官科疾病、老年病应用较多,而且服用方便。

草药剂 草药剂是蒙医因地制宜地采集野生药草,将单味或数味药煎汤服用。或将采回的药草置于清洁凉爽通风处阴干,制成粗末,煎汤给患者服用。这种原始的剂型叫做草药剂。一般用于湿热病和外感的治疗。

金石剂 金石剂亦称珍宝剂。它以珍宝类药物,如金、银、珍珠、玛瑙、玉石、红珊瑚、松石等以及金属矿物类药物,如赤铜、白锡、铁、寒水石、月石、金精石、银精石、水银、硫黄、黄丹等为主药,适当配合动、植物药而制成化合剂备用。本剂的特点是毒性较强,药用量小,药效持久,吸收较慢。本剂一般不轻易应用,经多次服用一般药物治疗无效的顽性恶疾和疮疡痈疽等,才考虑用本剂治疗。当病症一除,立即停药,勿多服。

蒙古族医学(文化遗产)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