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蒙古族医学(文化遗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24 21:00:49


中国有很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要了解和保护,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蒙古族医学(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学或蒙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医疗实践,而且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诊治疾病中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适应广大牧民生活和劳动特点,为北方各民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印度、藏族和汉族传统医学的影响。

古代蒙古族劳动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狩猎为辅,还有些相应的家庭手工业。他们劳动和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草原和茂密的森林之中。信仰萨满教。在同自然界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他们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发明了最早的医疗保健方法。可惜传下来的史料很少。根据有关著作的记载,那时已经出现了适应当时社会生活条件的蒙古医药知识。如灸疗、外伤治疗与正骨、饮食疗法、民间用药等。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大举西征,建立起横跨亚欧的四个蒙古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并于1279年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沟通了国内各民族以及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同时也使中外医药科学有了更多的联系和交流。

元代医事制度除设太医院、御药院外,还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太医院饮膳太医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三卷,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回回药物院的《回回药方》(36卷)是一部以反映西部少数民族和阿拉伯医学为主要内容的著作,现仅存残书四卷。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医学先后吸取了藏医学及部分中医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医疗经验的近代蒙医药学术体系。如元代蒙医学家沙图穆苏用汉文撰写了《瑞竹堂经验方》15卷,其中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较多,所载方剂几百首,其中有些方剂实用而有效,至今仍被采用。14世纪,蒙古族翻译家沙拉布僧格,将古代印度佛学巨著《金光明最胜王经》从维吾尔文和藏文译成蒙文,其中有古代印度医学--吠陀医学部分。由此印度传统医学书初次被引进蒙古地区。特别是在16世纪,随着西藏喇嘛教的传入,西藏《四部医典》和印度医学《寿命吠陀--八支心要集》等藏、印医学理论,开始在蒙古地区传播。于是蒙古族医学家在传统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印、藏医学之核心占星五元学说和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理论,并把它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相互渗透加以吸收。当时,许多蒙医药学家将汉、藏医学理论和印度医学理论灵活地、创造性地同本民族的生活、生产、疾病情况以及地区特点结合起来,编写了大量的医药学著作,为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7世纪著名蒙医药学家占布拉著《医法海鉴》一书,记述了蒙医治疗各科疾病的方药,是一部较完整的蒙药方集。18世纪蒙医药学家松巴·堪布一伊舍巴拉吉尔著《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诊疗》、《甘露临证鉴别诊疗集》、《识药晶鉴》等一整套蒙医药著作。还有蒙医药学家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脉诀概要》、《巴莎木制药法》、《药物识别》等著作。19世纪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著《蒙药正典》一书,共收集了879种药物,并附有 576幅插图。还有著名蒙医药学家罗布桑·全普乐,通过一生的临床实践,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著有《实用蒙医药学》一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蒙古医药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涌现出许多医学家和蒙医学专著:如著名蒙医药学家伦日格·丹达尔著有《诃黎勒·晶珠医药学鉴》、《增补医疗解释》等。库西卡编著了《蒙医验方集》,并附有蒙、藏、汉、满四体合璧的蒙药名录;伊希·丹森旺吉勒编著了《红珊瑚方剂》;吉格木德·丹森扎木莎编著了《普乐方》;敖斯尔编著了《医方与手法》;阿格旺隆日格·图布丹尼玛编著了《珊瑚珠方》等。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医药学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北方民族医药特点和地域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民族医)政策,促进了蒙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内蒙古广大牧区及部分农区,普遍建立了蒙医医院,使蒙医药在医疗保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疑难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和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医药科研机构,在系统理论、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自治区还建立了蒙医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新型蒙医药人才,使蒙医药学的发展后继有人。近年来,广大蒙医药工作者广泛地搜集各地的蒙药方剂,对全区各地的蒙药资源进行了普查,开展了采、种、制、用的活动,并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蒙药制药厂,以满足区内外的需要。

五元学说

蒙医学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理论为指导,贯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内容包括三根、 七素的物质基础,辨证施治的基该方法等。据蒙古古代史以及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记载,古代蒙古人称苍穹为“父天”(阳),称世界为“母地”(阴),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的,因而称之为“五大要素”,亦称“五行学说”。《白琉璃》一书中认为土、水、火、气、空为构成一切物质的本基,俗称“五元学说”。蒙医学中认为父精、母血是以五元为基因,经复杂的量和质的变化聚合而成,人体的本基是“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赫依属气,希拉属火,巴达干属土和水。

三根

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赫依”在发挥作用。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皆受“赫依”支配。如果“赫依”的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疲乏、眩晕、麻木、抽搐、瘫痪等。“希拉”有火热之意,在脏腑中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在发挥作用。“希拉”偏盛,则可发生各种温热病,如黄疸、口苦、吐酸、 烦渴、神情狂躁等机能亢盛的表现, 都属于“希拉”的失常。“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巴达干”能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化为唾液、胃液、痰液等分泌物。“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如浮肿、胸水、腹水、痰多、吐清水、妇女白带多等。此外,中医属于痰浊蒙蔽的嗜睡、痴呆及湿困脾胃的消化不良等病证,在蒙医中也属“巴达干”的病证范围。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者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三者的平衡关系失调,则产生各种病理变化。若以“赫依”与“希拉”的关系失调为主,则产生阳热亢盛一类病变;若以“赫依”与“巴达干”的关系失调为主,则出现阴寒及水液不化一类病变。蒙医学中的“赫依”含有气、风、神经、经络之意,属中性,助阳则阳盛,助阴则阴盛;“希拉”含有火、热、胆之意,属热性;“巴达干”含有津液、寒、痰之意,属寒性。“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为人体之本基,概括为阴、阳、气。

七素

蒙医以“七素”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包括水谷精微(透明液体)、血、肉、脂、骨、髓、精液。“赫依”、“希拉”、“巴达干”与“七素”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蒙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病因辨证、病位辨证及论病辨证等。此外,尚有探查性服药的辨证方法,多用于疑难病证。施治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处方、手术等。

十法

蒙医有清、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十法;还有燥“希拉乌素”(黄水),杀“粘”(病菌、病毒),导热、升温等独特的治疗法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蒙医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蒙古民族以肉、乳、炒米为主食,多见消化道疾病,故蒙医认为胃为人体后天之本,饮食起居适宜尤为重要。在诊治内科疾病时首先注意消化系统有无异常,新陈代谢有无障碍,把提高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放在治疗的首位。因此,蒙医对于胃肠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好的疗效。

此外,尚有“脏腑说”、“白脉说”、“黑脉说”、“四季发病规律”、“南北人群发病差异”,以及瘟疫、热病的独特理论学说和治疗方法,指导着蒙医临床实践。

随着蒙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采、种、制、用野生药材的扩大,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医药著作的编著和出版,蒙医的医疗实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大约在唐代就已有蒙医外科、正骨科、内科、妇科、儿科等专科医生,广泛行医于农牧区和城镇,至元代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明末清初蒙医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完善与提高,临床分科也越来越细,如眼科、针灸、术疗、按摩推拿、温泉、药浴、食疗、养生等各专科日益兴盛起来,名医层出不穷,他们写下了数十部蒙医药著作,流传于后世。近代蒙医各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大内科又分出脑系、温病、肝病、肾病、血液病、胃病、心血管病、肺病等科;骨伤科发展成专科医院,眼、儿、妇、五官、皮肤、五疗等科都有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

蒙医诊断包括问诊、 望诊、 触诊三种方法,简称三诊。这是蒙医观察和诊断疾病的基该方法。通过三诊得来的临床症状及体证,运用蒙医的理论指导,结合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及发病原因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对疾病的诊断。蒙医诊病中,很注意对病人粪、尿等排泄物的观察,从排泄物的色质、性状、气味等情况,判断病变的性质,提供诊断参考。在诊断中,还可能会遇到的“四种误诊”和“五种假象”等复杂情况,这时必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望诊

通过医者的视觉诊察患者全身及其有关部位的情况,以了解疾病体征和健康状况的方法。蒙医认为,人体内部的三根、七素以及脏腑发生异常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体表。因此,可通过望诊来帮助判定疾病的性质。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精神、面容、体型(蒙医把人的体型分为赫依型、希拉型、巴达干型、合并型、混合型),形体的浮肿或干枯,以及五官、舌质、舌苔、痰液、呕吐物、血色、二便、妇女带下的色泽等;三岁以下的小儿还看指纹、耳纹以辅助诊断。

问诊

三诊中较为重要的诊察方法。通过有目的地询问和听取患者及其家属亲友的讲述,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和症状进行诊断。问诊内容主要是一般情况、病史、现病证等,着重于探求与辨证施治有关的资料。根据“三根”理论要做到29种问诊。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和对病情有害及有益情况,二便有无异常反映,睡眠及精神状况,妇科经带胎产,出汗情况,患病的规律和患病时的季节气候,周围环境的过冷、过热、过湿等情况,以及是否接触传染源等。

触诊

医生用手直接接触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以探索病情的方法,包括切脉和按诊。

①切脉。切脉在蒙医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分辨三根及寒热,以及脏腑的变化,气血之盛衰等,均以切脉为主。切脉通常是在病人的腕关节掌面桡动脉搏动处进行。将这一段动脉分作三部,称寸部、干部、查嘎部。切脉时患者手臂平伸,掌心向上平放,医生先以食指放在寸部,然后把中指放在干部,无名指放在查嘎部,一般指间以麦粒为隙。切脉时需要用不同指力仔细候测,寸触皮、干按肉、查嘎重按骨。寸、干、查嘎三部分分别诊察不同脏腑的病症,且左右不同。医生右手寸部诊察心脏、小肠,干部诊察脾、胃,查嘎部诊察左肾、精;左手寸部诊察肺、大肠,干部诊察肝、胆,查嘎部诊察右肾、膀胱。如果患者是女性,则医者左手寸部诊察心、小肠,右手寸部诊察肺、大肠,其他均同上。对脉象的特点可以脉位的高低、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大小、势态等方面来认识。正常的脉象是一次呼吸(一息)平均脉跳4~5次(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往来均匀,节律一致。但这是相对的,由于人的体型、性别、年龄不同,以及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可出现一些生理差异。关于临床常见的异常脉象,历代蒙医所积累的经验极为丰富,对脉象的辨认非常细致,可细分为47种脉象,一般以12种脉象为基础,又归纳为寒、热两类,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蒙医认为,赫依病之脉象洪而中空,按之即绝;希拉病之脉象细、数而有力;巴达干病之脉象沉、缓而无力。此外,还有绝脉、怪脉,以及对脉象的几种误诊等方面的论述。

②按诊。医生用手直接接触按压病人的体表或病变部位的诊察方法。按诊主要用以分辨病证之寒温、润燥、肿胀、疼痛及包块,并观察病人对按压的反应。触按四肢关节诊察有无骨折、脱臼;循脊柱触按可了解有无病理反应等。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02-8926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